資源利用與植物保護(095103)
(農業資源利用方向)
一、學科基本情況
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于2003年獲得農業推廣碩士農業資源利用和植物保護領域招生資格,2009年開始招收全日制碩士研究生,2014年農業推廣碩士更名為農業碩士。2018年農業資源利用和植物保護領域合并為資源利用與植物保護領域。本領域現有導師有51人,其中校外導師6人。擁有國家研究生實踐教育特色基地1個,21處校外實踐基地。黑龍江省科技廳“土壤保護與修複”重點實驗室、黑龍江省教育廳“寒地黑土利用與保護”重點實驗室等省部級以上科研平台。
近5年來,本學科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863計劃、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黑龍江省重點項目等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課題100餘項,總經費5千餘萬元;發表各類學術論文330餘篇,其中SCI收錄文章148餘篇;獲得授權專利28項;出版國家教材類著作9部;獲國家、省部級獎等科研獎勵11項;共計培養研究生226人。
二、學科方向與優勢特色
經過多年建設和發展,設立了土壤學、植物營養學、環境保護與修複、農業生态與氣候變化和資源環境微生物等具有東北黑土特色的學科方向。本學位點在黑土資源利用與土壤改良、寒地作物養分管理、農業環境保護與修複、農業生态、應用微生物和農業氣象等方面,形成了比較穩定并具有寒地區域特色的研究方向。特别是在逆境條件下作物養分資源綜合管理與優化體系建立、黑土資源利用與鹽堿土改良、農業污染修複與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研發與應用、北方寒地農區富集重金屬菌株篩選、植物與微生物互作消除重金屬危害技術、堆肥氮素循環及“發酵隧道技術”、雙孢蘑菇栽培技術、稭稈炭化及生物炭改良中低産田和生态修複研究、寒區蚯蚓高效處理畜禽糞便生産高值化有機肥技術、松嫩平原不同類型鄉村農業産業化關鍵技術集成與示範、新農村建設生态技術工程及配套技術示範、黑土區小流域土壤養分空間分異規律及其主要驅動機制研究、稀土及矽肥的作物效用研究、黑土氣候生産潛力與黑龍江省積溫帶變化研究等方面,具有鮮明寒地區域特色,且部分達到國内領先水平。為推進黑龍江省農業資源持續利用、農業環境保護以及鄉村振興戰略做出了突出貢獻。
三、社會服務
農業資源利用專業學位,持續圍繞“兩減一增”、黑土地保護、綠色生态農業等國家重大戰略和地方農業重大科技需求,依托學科科技、人才優勢,以引領地方、支撐企業為兩大主線,不斷強化科技推廣與成果轉化,為國家第一産糧大省的農業高質高效提供了強勁科技動力。
1、服務國家戰略,保障糧食安全
學科圍繞“糧食安全”、 “黑土地利用與保護”等國家戰略需求,在稭稈綜合利用、糞污生态處理、有機農業、土壤改良與修複等方面,研發出多個有機肥及土壤改良産品,多項土壤修複及減肥增效技術,在哈爾濱市阿城區建立東北黑土區首個典型有機污染物農田修複示範工程, 10位教師作為農業部黑土利用與保護示範縣專家組組長和專家參與示範縣技術指導,形成技術模式20 餘套,推廣示範 160 萬畝,輻射帶動 2000 多萬畝,示範區耕地質量提高 0.5 個等級,耕層厚度 30 厘米以上,糧食平均增産 10%以上,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黑土地保護利用等提供科技支撐。
2、注重産教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學科以企業需求為導向不斷緊密産學研合作,實現科技創新鍊與産業鍊融合對接,與中海油、雲天化、倍豐、雀巢等20 餘家涉農企業簽署校企合作協議,其中共建校企研發中心 7 個,合作總經費 2000 餘萬元;為企業開發出有機肥、複合微生物肥、土壤修複劑、土壤改良劑等新産品 100餘項,企業累計銷售肥料 20 餘萬噸,為合作企業創造經濟效益 4000 餘萬元。
3、強化科技推廣,為農業插上科技翅膀
學科以支撐龍江農業發展為己任,将寒地黑土與現代化大農業作為科研服務的優勢和特色,圍繞黑土利用與保護、作物養分綠色管理、有機農業和食用菌産業化,研發土壤改良,水稻、玉米、大豆和馬鈴薯等作物前氮後移輕簡化精準施肥,有機農業生産,食用菌栽培與生産等技術,在省内齊齊哈爾、黑河、綏化、建三江、紅興隆等10 餘個地市 40 多個市縣與農墾系統推廣應用,推廣面積達 4000 餘萬畝,占全省耕地的 1/6,培訓技術人員 1000 餘人次、農民 10 餘萬人次,創造社會效益 40 多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