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正好啟新程——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耕讀教育”工作側記
編者按:
在中華亘古綿長的文化裡,耕讀文明始終如寶石般璀璨,綻放着人格修為和教育智慧的光芒。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文明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主體,耕讀文明是我們的軟實力。”為進一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貫徹落實《關于加快新農科建設推進高等農林教育創新發展的意見》《加強和改進涉農高校耕讀教育工作方案》文件精神,踐行學校黨委書記李長生在《人民日報》刊發的《把耕與讀傳下去》文章精神,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将“耕讀教育”貫穿于新時代農科人才培養始終,注重頂層設計,依托“六分儀”輔導員工作室,創建了“耕-讀-情-志”實踐育人體系,取得了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累累碩果。
4月4日晚,伴随着全場倒計時的聲音,資環學院“黑土·耕讀”講堂正式啟動,這是學院加強“耕讀教育”的又一實行。校黨委書記李長生特為講堂創辦發來賀信。他指出,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創建“黑土·耕讀”講堂,既是深耕黑土保護與利用的新載體,也是弘揚東農精神和文化的新陣地,更是積極推進新時代耕讀教育的新探索新實踐。希望資環學子進一步提升學習能力、增強實踐本領,走出教室、走進廣袤田野,知農愛農、強農興農,為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龍江新篇章,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而不懈奮鬥!
資環學院“黑土·耕讀”講堂正式啟動
講座中,省長特别獎獲得者、全省教育系統教書育人先進工作者劉元英教授深情寄語廣大學子:“年輕一代的科技工作者,要把現代科學技術融入到科學研究當中,讓它煥發出新的活力。要秉承老一輩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态度,紮根于黑土地,擔負起保護黑土地的神聖使命。”
這既是對東農學子的殷殷教誨,又是對晚輩學人的切切囑托。
“‘耕-讀-情-志’是一種知行合一的實踐育人體系,‘耕’是新型專業實踐,是社會服務,社會實踐的嵌入式行動;‘讀’是專業知識結構的系統建構,主要路徑是科教融合與科研育人;‘情’是思想道德修煉,用優秀思想文化資源育人,培養知農愛農情感;‘志’是事業表現,核心任務是鼓勵以農為志業,做強農興農的時代新人。”學院黨委書記劉刹如是說。
“耕”以笃行,“躬身”感知自然
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後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
讓學生将所知所學與生産實際相結合,增強愛國愛民情懷,用臉上的汗水和腳下的泥土镌刻出青春奮鬥的徽章,是開展耕讀教育的第一步。
學院科技小院指導農民開展田間生産
在七星、大興、紅衛、青龍山、二道河、五常等地,資環學院400餘名研究生相繼入駐科技小院。在教學導師和土地導師的“聯合”培養下,學生專業知識水平和現場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漸漸的,科技小院雖小卻不可小觑,它不僅發展成為農民科普的示範區,田間管理先導隊,更成為了高水平論文産出地。村民們自發挂起“逆水行舟用力撐,東農松勁退千尋”的條幅,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格外閃耀。
學院黨員深入農墾科學院光明屯育種基地
黨旗,意味的方向和引領。伴随着送暖春風,農墾科學院光明屯育種基地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這個是柿子苗,要像這樣挖掘出大小根據苗的根部大小而調整的定植穴”“我們需要松土和移植,像這樣鋪上一層土壤,增土壓實”,為将耕讀教育做深做實,學院黨員師生走在了前列。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生走進大棚進行實操農耕,這也成為了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培養的必修課,在耕讀教育的培塑下,人才培養和鄉村振興需求結合得更加緊密。
學院科技助農團隊走進田間
對于肇源縣古恰鎮太平村的農民來說,東農學子給他們解決了大問題,一塊棄耕多年的鹽堿地飄出了稻花香。每到假期,資環學院學生都自發組成科技助農團隊,深入鄉村與農戶同住同吃同勞動,累計培訓和指導農技人員和農民近千人次,先後赴黑龍江、吉林、山東等8個省份的鄉鎮村組,形成調研報告50餘份,用足迹寫出了一份份金燦燦的實踐報告。
“讀”以厚識,“踐學”增長才幹
“‘黑土’是學院學科專業特色的凝練,是赓續‘辦學為農’初心的體現。‘手腦并用、知行合一’‘一手拿書本、一手拿鋤頭’,創辦講堂就是要讓‘耕讀傳家,讀書濟世’的精神品格在新時代資環學子身上熠熠發光。”學院院長張穎介紹說。
半榻暮雲推枕卧,一犁春雨挾書耕。亦耕亦讀,是一種教育方式,是一種情懷使命和價值追求,也是實現生命與人文藝術教育共融的重要途徑。
學院“六分儀”輔導員工作室
在學院“六分儀”輔導員工作室的牆上,六隻手緊緊扣在一起,共同指向“耕讀”的方向。“凝聚,引領,服務”是工作室的精神,正如高校輔導員在線展示介紹的一樣,“培農業新型人才,做思想鑄魂育人的工作室”。育人先育己,三年來,工作室成員均沿着“耕讀教育”打造出了“一人一品”的工作模式,題為《依托“六分儀”輔導員名師工作室構建具有學科特色的“耕讀教育”新模式》榮獲了2021年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優秀案例一等獎。
學生在北大荒博物館開展義務講解
走進北大荒博物館,人們在感受展館莊嚴肅穆的同時,耳邊總會伴随着生動的講解。這聲音源自60多名學生組成的講解隊,學生們在這裡為超過一萬人介紹了北大荒精神,他們精業、敬業,廣受贊譽。在日複一日的志願服務中,隊員們也感受到了精神鼓舞,汲取到了成長養分,自立自強、不畏艱難、不懈進取,紅色基因在學生中薪火相傳。
學院學生宣傳講解科普知識
黑龍江省圖書館的兒童綠茵讀書廳,每周末總會迎來一群大學生老師。“冷天呼出的白氣是怎麼回事”“小樹苗是怎麼長大的”,孩子們天真的頭腦裡裝着滿滿的未知。資環學院的學生們利用專業所學配上生動形象的教具進行講解,用一堂堂有趣的科普課堂點亮了孩子們的自然與科技之夢。科普課堂中的“生态小衛士”項目作為獲得校青年志願服務項目大賽金獎的項目入選黑龍江省志願服務項目庫進行孵化,推動科普知識進幼兒園、進小學、進社區,同時也培養了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新農科人才。
“情”以傳理,“緻知”化育臻善
耕讀文明能夠一代一代傳下來,一方面靠的是勞動技能的培養,另一方面靠的是價值觀念的弘揚、道德教化的滋養。
耕讀教育有效開展,也需要教育學生真心熱愛農業,做到勤耕耘,善思考,躬耕于野,飽讀于胸。
參觀校史博物館
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顯得尤為重要。為大力弘揚耕讀文化,資環學院傾力開展“耕讀傳家”文化品牌建設,每學期都會組織學生參觀校史館,切身感受“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東農精神,感悟學校70多年發展曆史和輝煌成就。以此為基點,學院利用網絡媒體和第二課堂,相繼推出“耕讀傳承、知農愛農”科普推送,“耕讀重讀志、拾詞寫成詩”詩歌原創活動和“赓續耕讀文明、譜寫青春之花”主題手賬,在挖掘精神内涵,弘揚黑土文化,赓續耕讀文明中引導學生知農愛農、學農興農。
學院新網站建設
伴随着指尖滑動,“一周新聞速遞——全覽耕讀大小事”“氣象小報——天氣轉變預先知”“新聞列表——耕讀活動知多少”在手機屏幕上交替出現,這是學院構建的三維農業宣傳陣地,以點線面打造“耕讀教育”網絡媒體宣傳新平台。抖音、視頻号設置“大國三農”,報道特寫、專題專欄宣傳“農業大家”,公衆号推送、新改版網站上線“耕讀故事”,各類宣傳平台平均年閱讀量達37.8萬人次,累計轉發次數超6萬。一個個生動的畫面展現,一組組翔實的數據支撐,學生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增強了服務“三農”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志”以勵信,“實幹”強農興邦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
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為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培養輸送人才,是涉農高校的責任和使命。
為推動學生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學院連續五年召開農業資源與環境、生态類行業招聘會,邀請行業知名企業、我省農業類領軍企業、校友企業來校提供優質崗位。通過舉辦專場招聘會,100餘家企業加入學院就業信息庫中,每到秋季之初,企業們紛紛“特定選拔”,從實習實踐開始培養心儀的苗子。12家教學實踐基地建設,讓生涯指導和就業指導實現了前置;6家“訪企拓崗”農業龍頭企業就業創業基地揭牌,讓資源共享、合作共赢效果呈指數累積,越來越多學生找到了愛農興農平台。
學院舉辦農業資源與環境、生态類行業招聘會
“經過學習,我懂得了團隊精神的真正内涵,能夠更好的将專業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這是學院第四期就業創業精英班學員代表範益恺在結業式上發言時表達的内心感受。為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更好地适應時代發展和社會需要,學院組織開展了就業創業精英班。從“頂崗實習”到“百萬總裁當導師”,從“雲端HR授課”再到“小班精講一對一”,幾年裡,先後有235名資環學子成為精英班的一員。他們有的保送至北京大學,有的考研到中國科學院,有的簽約世界500強企業,有的投身育種行業成為新型農業人才,更有多人考取基層選調生奔赴鄉村振興主戰場,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作出自己的貢獻。
又一個春天來臨,希望的種子已經播下,我們相信,越來越多的東農學子将會厚植“大國三農”情懷,踐行“勤耕重讀”理念,讓青春在推進農業強國建設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