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崇德 尚學 敬業 創新

耕讀教育

耕讀教育

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耕讀教育 >> 正文

耕讀十講|第二講-讀以會神,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精神

   發布時間:2023-11-16         浏覽次數:

中國的文化精神是包羅萬千、博大精深的,文化精神的品性是彪炳史冊、影響深遠的。中國人講究“精氣神”,強調人要活得有精神。中華文明能成為世界所有文明中唯一一個福澤細長、傳承至今的文明,靠的是其本身所蘊含的獨特長處和巨大精神力量。今天,我們将共同探讨這源遠流長的文化精神的内核。

一、中國文化精神

中國文化精神,就是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體現着人們的思想水準和價值追求。中國文化精神是中國文化的精髓、精華和内在本質,是中國文化發展延續的内在動力,是中國文化不斷前進的核心思想。被稱為中國文化曆久彌新的“發動機”。中國文化精神是一個包括諸多要素、結構複雜的有機系統,有着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接近物質、“形而上”、像陽光普照一樣對生産實踐有着指導作用的......無論什麼樣的樣态和内涵,都延續着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

二、耕讀與中國文化精神

中國文化精神是曆代人民大衆共同創作的,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産物。由于文化精神屬于形而上學的内在思想,是中國文化拓展繁衍的内在動力,因此,每個人的貢獻肯定有所不同,在于中國長期保持不變的社會分工結構基本上可以概括為“士農工商”,而“農”為耕者,代表勤懇勞作的老百姓。

而曆朝曆代的“士”為讀者,擔任着精神導師,靈魂塑造者的角色,二者的結合,在中國文化的傳播過程中起到了深遠的影響。在其形成過程中,耕讀發揮了突出的作用中華文化淨勝的形成過程可以概括為“耕讀養精神”。為養成中國文化精神做貢獻的有“耕者”和“學者”,耕者長于實踐,學者構建思想二者都有自身的精神追求。耕讀養精神,學者總其成。無論是《大學》,還是《實踐論》,都指出通過實踐來研究耕讀中的中國文化精神。

三、中國精神綻放光華

中國精神多姿多彩,精彩紛呈。而有七個精神能較好的突出中國精神的内核,分别是愛國精神、創新精神、守正精神、勤勉精神、仁愛精神、犧牲精神、民本精神。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位卑未敢忘憂國”,這是愛國精神的最好寫照;而所有的一切都在日新月異,創新精神更是必不可少;“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守正精神使人恪守本分,守身至正;唐僧西行五萬裡,一生堅守勤勉精神;孔孟之教,推崇仁義,仁愛精神從古至今,一直在傳承和發展;中國人富有犧牲精神,代表人物就是我們偉大的領袖毛澤東,為新中國付出巨大的犧牲;民為本,民本精神體現着中國人崇尚生命、體恤百姓、重視民衆對曆史的貢獻等價值取向。

四、中國,禮儀之邦

中國被全世界贊譽為“禮儀之邦”。中國人自古以來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形成了系統豐富、多種多樣的禮節和儀式,并且不斷改善和發揚。孔子曾言“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商朝就沿襲了夏禮,并對他進行修改完善;周朝沿襲了商朝的禮節制度,同樣進行了增删和改進。禮節禮儀不斷深入人心,中國人尚守禮節的風氣日漸深厚,為世界各國帶來了一個文明大國的儒雅形象。

在未來的學習過程中,我們更應該不遺餘力的推廣宣傳尚禮守節的風氣,将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儒雅禮儀在學習和繼承的過程中要與時俱進,不能故步自封,更不能抱殘守缺。

五、中國文化與外國的交流

中國對外向來秉持包容懷柔精神。從新中國剛成立時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到支援第三世界國家,都展現了中國在與外國交流時的大國風範,而和平相處時也有自己的原則。外國人學習中國的文化精神的例子不勝枚舉,“遣唐使”最為衆所周知。正是像他們這樣虛心向中國求教的外國人,中國文化精神才得以走出國界,影響世界。

六、中國文化對當代中國的價值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中,明确肯定了中華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沃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植根在中華文化之中,中華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曆史淵源。以土與根、源與流來說明中華文化對于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礎意義,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中華文化發展長河的内在延伸。

因此,中國特色不是外在于中華文化的曆史發展,而是中華文化自身發展的産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中華文化有着内在的承接關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自覺地理解這種關系,自覺地以中華文化為其曆史源頭。中華文化的源頭活水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充沛的資源養分,充分吸收中華文化的營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更好成長發展,這是弘揚中華文化的直接現實意義。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國文化精神是中華文化奔騰不息,洶湧澎湃的内核。從耕讀中體會中國文化精神,從行動上傳承中國文化精神,為建設社會主義強國而努力奮鬥!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