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着悠久的農耕文明史,農耕決定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特征。農耕文明之所以能從源頭上不斷積累、發展、傳承,能被今天的我們認知、理解、探尋,都離不開符号與藝術的承載。農耕文明的意義也呈現在符号中,隻有通過承載它的各種符号,我們才能發現它的所有秘密,感知它的無窮魅力。

一、漢字中的“農耕”
今天漢字“農”的基本意義有兩個,一個是“種莊稼”,一個是“種莊稼的人”。許多漢字古今意義發生了很大變化,“農”卻與創制是沒有什麼不同。“農”字在甲骨文中表示先民手持工具,砍伐樹木或刈除雜草以開墾田地,也指從事這樣勞作的人,即《漢書·食貨志》所言“辟土殖谷曰農”。《左傳》中的“筚路藍縷,以啟山林”,講的也是農業生産這樣的原初狀态。

二、漢字中的“禾谷”
作為世界栽培作物起源中心之一,“中國是粟、黍、稻、菽的家鄉”,以“五谷”為主的農作物在漢字中有豐富的呈現,為我們探究悠久的中華農耕文明提供了重要視角。“禾”作為專名,指在我國古代北方最主要的農作物“粟”,殷商甲骨文中有大量“受禾”的蔔辭,祈禱粟米獲得豐收。由于“粟”長期占據糧食作物的首席,以至“禾”成為禾谷類作物的共名。穀,是谷的繁體字,《說文》:“穀,續也。百穀之總名。”廣義的谷泛指有殼的糧食作物,今天的語言中仍較多使用,如“五谷豐登”;狹義的谷也特指農作物“粟”,直到今天,北方農村方言中都用“谷子”來稱呼小米。

三、先秦時代:
農業神聖性表達與農事書寫
廣義的文學起源于口傳時代,先民在農業活動中發出的詠歎就是中國最早的詩歌。這些詩隻有極少數被記錄保留下來,反映了農耕時代早期的信仰、生活與情感。作為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有大量技術農事的詩歌。

先秦農史專家夏緯瑛在《<詩經>中有關農事章句的解釋》中論及21首詩認為這些詩全面地反映出先秦時期中國的農業技術、農業制度與農業生活各個方面。總體而言,《詩經》中的農事詩主要是對農業神聖性的表達與農業生産、生活的真實書寫。
四、漢魏隋唐:
田園詩化與農業生活的現實觀照
與采詩于民間的先秦時代不同,兩漢魏晉是文人詩發展為主流的時代。漢樂府繼承了《詩經》的現實主義詩歌傳統,“感于哀樂,緣事而發”,但抒情主體仍是底層民衆,直到“文學自覺”的魏晉時代,農業勞作、鄉村生活開始真正進入文人的筆端。陶淵明的田園詩将日常耕作生活審美化,開啟了中國詩歌新的意義空間和創作範式。

五、宋元明清:
耕讀并舉與詩歌中的農事與田園
耕讀并舉成為宋代社會一種被普遍認可的生活方式,田園的詩意書寫也獲得了更廣闊的空間。在宋代,田園不再隻是隐逸者的世外桃源、不幸者的心靈寄托,而是無論窮達的每一個人的精神家園。宋代文人多有躬耕的體驗,也緻力于更為豐富細膩的農事活動、鄉村生活的詩詞書寫。田園在他們心中、筆下都不再作為世俗的對立面存在,而是生活藝術化的主要載體。宋代是古代田園詩發展的高峰,出現了一批田園詩的大家,留下了大量優秀的詩作。
六、繪畫藝術中農耕的呈現
中國繪畫藝術根植于農耕文明的土壤之中。早在新石器時代,刻畫在山體上的岩畫、陶器上的紋飾等圖像形态,就反映了中國進人農耕時代的原始信仰與審美意識。随着紡織技術的進步和紙的普及,圖像有了新的載體(絹本、紙本),農耕生産、生活在繪畫藝術中有了新的豐富樣态。
七、耕織圖與農耕文化的傳播
中國自古以農立國,男耕女織的生活方式是傳統社會最根本的特征。耕與織是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與廣義的耕、織圖像的呈現不同,宋代以來系統化的耕織圖創作的産生及承變,對農耕文化的傳播産生了較大影響,形成中國繪畫史、科技史、農業史中一個獨特的文化現象。耕織圖既是宋及之後曆代統治者重農觀念的重要載體,也是士大夫與農耕結合的又一重要媒介。
耕讀文化是一種強調農業、閱讀和學問的文化傳統,代表着一種追求知識、尊重自然和生活的态度。這種文化傳統不僅豐富了藝術創作,還對現代社會産生了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