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崇德 尚學 敬業 創新

耕讀教育

耕讀教育

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耕讀教育 >> 正文

耕讀十講|第六講-行知相合,農業科技的中國探索

   發布時間:2023-12-06         浏覽次數:

從古至今,耕種已成為人們正常生活必不可少的東西,可是耕種的方式卻日益創新,随着大家的學習與閱讀,知行相合,便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内容。

一、新時代耕讀教育:知行合一 培育青年新型綜合人才耕讀

進入新時代以來,耕讀教育不隻是“晝耕夜讀”“睛耕雨讀”的詩意生活方式,也不隻是“臉朝黃土背朝天”的簡單勞動生産方式而是現代農業生産、現代農業科技的教育。新時代耕讀教育具有時代性、傳承性、廣泛性等特征,可以幫助人們重新認識農業價值、勞動價值及生态文明價值,踐行知行合一理念和弘揚耕讀文化精神,進一步培育青年一代的家國情懷與三農情感,從而培養知農愛農新型綜合人才。在農業生産實踐探索和農業科學研究中,知行合一理念貫穿始終。一般來說,人們在長期的農業生産勞動中,通過不斷總結經驗,逐步形成了各種農業專業生産技術;為了進一步提高生産效率,人們不斷地對生産技術從理論上加以總結提高,于是形成了農業科學理論。目前,我國在農業科技方面已經積累了豐碩的成果,對農業生産和科學研究有了更加全面客觀的認識,不但為新階段農業科技革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新時代耕讀教育的内容提供了豐富素材。

二、科技是推動農業發展的根本動力

自然再生産與經濟再生産交織在一起。農業生産是人類直接利用生物、太陽能、土壤、氣候等自然力的生産活動,是自然發展的一部分。同時,農業生産是人類勞動産品、勞動力與生産關系等經濟現象的再生産過程,農産品是經濟發展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生産資料。農業生産對象生物是有機體。農業生産的作用對象是各種農作物和飼養動物。生物自身的性質對農業生産具有決定性作用,農業生産過程中,生物自身的性質直接影響農業生的效率。因此,需要先進的生物技術不斷改變生物自身的屬性,使其适合農業生産。“倉廪實,天下安。”中國作為世界第一大農産品生産國和消費國,促進農業發屬是保障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及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促進農業發展:一靠政策,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生産積極性;二靠投入,通過增加傳統物質資源消耗,改變農業生産條件,促進農業生産力持續提高;三靠科技,通過合理增加現代外源物質投入,實現以較少的物質投入生産更多的農産品,并進一步提高農産品的質量與價值。

三、科學技術在農業中的漸進性與有序性

在對前人的科學成就還沒掌握的情況下,在對前一個層次的物質運動規律還不清楚的情況下,就忙于攻克尖端,攀登科學高峰,其結果必然是“欲速則不達”區城農業發展隻有在完成綜合治理研究與實踐的基礎上,轉向綜合農業發展研究才更具現實性。農業生産過程的複雜性和周期長的特點,要求農業科學研究必須經過民累和精漲進的過程。一點一滴積累,絕不能把這些統技科學技術的發展同社會、經濟發展相适應的規律,發生與發展一開始是由生産決定的,但随着科學的發展,生産力水平的作為科學發展的動力,就不單單是生産實踐了。除此之外,社會發展的需要保護及科學自身的發展等,都是科學發展的動力。科學在生産實踐和社會為基礎上發展,又受到生産、經濟水平的制約,也受到科學自身内部因影響。因此,農業科學研究還必須把農業、農村、農民統一考能。

四、農業科研的家國情懷與實踐責任

農業生産和發展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重要基礎,農業科研活動農業科技人才要始終秉持家國情懷,強調責任奉獻,這種精神不僅要形成于思想中,更要顯化于實際行動中,知行合一,使農業工作者和農民群衆緊緊依靠在起,合力實現強農興農的偉大目标。科學研究需要紮紮實實的工作,需要不斷地積累,農業科學研究更是如此。“短平快”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曲周試驗區的成功正是長期探索、長積累的結果。

五、新世紀中國農業産量質量雙飛躍,科技引領結構調整

進入新世紀,我國農産品産量與質量都有了巨大飛躍,農業産品實現了從長期缺乏到供求基本平衡的曆史性轉變。我國農業科技發展提高到一個嶄新的階段,突出了農業結構調整與農業經營産業化,以順應新的社會需求。随着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農産品市場活躍的同時,人們的食物消費結構也發生變化,農業種植結構待調整:不僅要種植糧食作物,還要種植經濟作物,不僅要發展種植業,也要發展畜牧業。同時農業科技不僅為農業生産服務,也要為農産品加工服務,将糧食轉化為附加值更高的産品,為農民增收。

耕讀文化十分重要,我們要為國家為人民做出貢獻。因為付出的不一樣,收獲也不一樣。所以, 隻有付出自己辛勤的汗水,才會有豐碩的收獲。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