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環境工程專業課程介紹
水污染控制工程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
課程編号:03600027z
适用專業:環境科學、環境工程
總學時: 48
總學分: 3.0
課程類型:專業課
開課學院: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
先修課程:環境工程原理、普通化學、有機化學及環境學概論類課程
大綱主撰人:闫立龍
課程内容簡介
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環境科學專業本科學生的一門專業必修課程。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掌握污水水質和污水出路;污水的物理處理法;污水生物處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工藝流程及操作管理、污水的化學和物理化學處理法等内容。根據我校專業特點,本課程主要講授目前普遍存在的典型水污染,污染控制以生物化學處理技術措施為主的好氧、厭氧和生物脫氮除磷等。在内容上力求理論聯系實際,注意吸收廢水處理的新理論、新技術。
教學大綱
一、課堂講授部分
(一)各章節要點及授課時數
第九章污水的水質和污水出路(4學時)
第1節 污水性質與污染指标 (2學時)
第2節 污染物在水體環境中的遷移與轉化 (1學時)
第3節 污水出路與排放标準 (1學時)
※本章要點:了解與掌握水質指标、排放标準、污染物在水體環境中的遷移和轉化、廢水的出路
第十章廢水的物理處理(10學時)
第1節 隔栅和篩網(2學時)
第2節 沉澱的基礎理論 (2學時)
第 3節 沉砂池(2學時)
第4節 沉澱池(2學時)
第5節 隔油池(自學)
第6節 氣浮池(2學時)
※本章要點:了解與掌握隔栅和篩網的作用、隔栅的分類、格栅和篩網、沉澱的基礎理論、沉澱池的類型和主要形式、沉砂池類型和主要形式、氣浮池的原理、類型和系統組成。
第十一章廢水生物處理的基本概念和生化反應動力學基礎(6學時)
第1節 概述
第2節 污水生物處理基本原理(2學時)
第3節 微生物的生長規律和生長環境(2學時)
第4節 反應速率和反應級數
第5節 微生物生長動力學(3學時)
※本章要點:了解與掌握底物、分解代謝、合成代謝、發酵與呼吸概念、好氧生物處理和厭氧生物處理的原理及适用範圍、微生物生長規律和生長環境、反應速度和反應級數、微生物生長動力學。
第十二章活性污泥法(14學時)
第1節 基本概念 (2學時)
第2節 活性污泥法的發展 (2學時)
第3節 活性污泥法數學模型基礎 (2學時)
第4節 氣體傳遞原理和曝氣設備 (2學時)
第5節 去除有機污染物活性污泥法過程設計
第6節 脫氮、除磷活性污泥法工藝及其設計 (4學時)
第7節 活性污泥系統設計方法的深化
第8節 二次沉澱池
第9節 活性污泥處理系統的設計、運行與管理 (2學時)
※本章要點:了解與掌握活性污泥的基本概念及流程、活性污泥法的發展、氣體傳遞原理、曝氣池、活性污泥法的類型、脫氮除磷活性污泥法工藝、活性污泥法的運行管理。
第十三章生物膜法(8學時)
第1節 基本原理 (2學時)
第2節 生物濾池(2學時)
第3節 生物轉盤(1學時)
第4節 生物接觸氧化法(1學時)
第5節 生物膜法的進展(2學時)
※本章要點:了解與掌握生物膜法概念、淨化機理、工藝特點、生物膜法工藝的基本類型。
第十四章穩定塘和污水的土地處理(2學時)
第1節 穩定塘(2學時)
第2節 污水土地處理(自學)
第3節 人工濕地處理(自學)
※本章要點:了解與掌握穩定塘的工作原理、類型及特點、土地處理的工作原理。
第十五章污水的厭氧生物處理(2學時)
第1節 污水厭氧生物處理的基本原理(1學時)
第2節 污水的厭氧生物處理工藝(1學時)
第3節 污水生物處理法的設計計算
※本章要點:了解與掌握厭氧生物的基本原理、主要處理工藝特點。
第十六章污水的化學與物理化學處理(2學時)
第1節 中和法(自學)
第2節 化學混凝法(2學時)
※本章要點:了解與掌握化學混凝的原理、混凝劑的類型、混凝劑與助凝劑的區别于聯系、混凝效果影響因素、混凝設備。
(二)教材及主要參考書
1. 教材
《水污染控制工程》,高廷耀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2. 參考書目
(1)《廢水治理設施典型實用範例》,2001年,廣東經濟出版社(孫水裕主編)
(2)《排水工程(下冊)》(第四版),張自傑主編,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北京:2004
(3)《水污染控制工程》,趙慶良、任南祺主著,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哈爾濱:2003
教學大綱說明
一、教學目的與課程性質任務,與其它課程的關系,所需先修課程
目前,工程技術手段仍是防治環境污染的主要措施。随着水污染問題日益突出,水污染控制工程也日益受到重視。本門課主要講授水污染處理知識,重點在于對生化處理方法的介紹,重在面的展開,對某些章節有一定深度。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廢水的來源,評價水質的指标,水質标準,水處理工藝的基本原理及主要的處理方法,培養學生對廢水生物處理方法的理解及應用能力,能夠根據實際的處理對象提出基本的水處理方案,并能根據需要進行初步設計和調試。本課程需先修高等數學、普通化學、物理化學和機械制圖學、環境化學、環境科學概論、化工原理、環境微生物學等課程。
二、教學要求及選編教材的依據
總的教學要求:
正确理解污水處理過程中的基本概念;掌握污水處理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工藝的特點、工藝流程及運行和管理;能夠運用所學的基本原理,解決一些實際的水污染問題。
選用教材依據:
高廷耀主編的水污染控制工程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教材内容通俗易懂,知識結構合理,易被學生所結束,許多國家重點大學也采用此教材。
三、教學要求與主要環節
本課程是一門專業必修課程,以講授污水處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為主。課堂教學采用啟發式、提問式、點撥式及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等教學方法。主要環節在于課堂講授與實驗相結合,應通過去污水處理廠等處的實習,使學生不但從理論上學習水污染控制工程知識,更要對處理構築物有一個感性認識。
四、改革思路和說明
該課程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科發展,适當調整教學内容。進一步修改和完善教學内容,力求課堂内容生動、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