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環境工程專業課程介紹
可持續發展導論
Introduc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課程編号:03600369x
适用專業:環境科學
總學時數: 32
總學分: 2
課程類型:專業選修
先修課程:環境學概論
大綱主撰人:韓偉
内容簡介
本課程以樹立學生環境危機憂患意識,培養學生基本的環境保護常識為出發點,着重講解當前全球環境污染問題,分析全球經濟發展與資源利用之間存在的矛盾,揭示人類、環境和生态系統三者之間密不可分的聯系。在此基礎上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并介紹相關的實施方式與評價标準;通過比較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與清潔生産與環境污染末端治理觀念的之間的顯著差異,提出解決環境污染、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人類永續、持久發展的新途徑。
教學大綱
課堂講授部分
(一)分章節列出标題、各章節要點及授課時數
第一章緒論 (2學時)
第一節環境與環境問題
第二節環境科學、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本章要求:(1)能夠理解環境和生态之間的區别;(2)掌握環境、環境科學和環境保護的基本概念;(3)理解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範疇。
本章重點:(1)環境問題的由來以及環境保護的重要性;(2)可持續發展戰略在環境保護工作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第二章 自然資源短缺(2學時)
第一節自然資源概述
第二節水資源
第三節土地資源
第四節能源
第五節礦産資源
本章要求:(1)掌握自然資源的分類及屬性;(2)充分認識自然資源對于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性;(3)了解當前全球範圍内水資源、土地資源、礦産資源以及能源等幾類重要的自然資源當前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本章重點:(1)自然資源的分類及屬性;(2)典型自然資源利用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第三章 生态系統退化(4學時)
第一節生态系統概述
第二節自然生态系統退化
第三節生态系統退化對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本章要求:(1)了解生态系統的定義、特征與分類;(2)掌握生态系統退化的基本表現形式;(3)了解海岸帶生态系統、淡水生态系統、農業生态系統、草地生态系統以及草地生态系統等幾種重要的生态系統退化的表現形式;(4)理解生态系統退化對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本章重點:(1)生态系統的基本特征;(2)生态系統退化的基本表現形式;(3)生态系統退化對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第四章環境污染(4學時)
第一節 環境污染的定義
第二節 水污染
第三節 大氣污染
第四節 土壤污染
第五節 固廢污染
第六節 環境物理性污染
本章要求:(1)掌握環境污染的定義以及形成原因;(2)了解水污染、大氣污染、土壤污染、固廢污染以及環境物理性污染等幾種類型污染的危害。
本章重點:(1)正确認識環境污染産生的本質原因;(2)了解幾種典型環境污染的危害。
第五章全球環境問題(2學時)
第一節氣候變化
第二節臭氧層損耗
第三節生物多樣性銳減
第四節海洋污染
第五節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污染
本章要求:(1)掌握導緻氣候變化的成因以及氣候變化的影響;(2)了解臭氧側損耗的原因及危害;(3)生物多樣性的含義及其重要的作用;(4)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危害種類。
本章重點:(1)了解全球環境問題的幾種形式以及造成全球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2)掌握生物多樣性的範疇及其重要性。
第六章可持續發展的由來(2學時)
第一節《寂靜的春天》—對傳統行為和觀念的反思
第二節《增長的極限》
第三節《我們共同的未來》– 可持續發展
本章要求:(1)能夠掌握《寂靜的春天》、《增長的極限》和《我們共同的未來》所倡導的主要思想及其在當時的重大意義;(2)掌握“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内容及内涵;(3)了解可持續發展所包含的範疇。
本章重點:(1)正确體會《寂靜的春天》對于環境保護工作的重大貢獻;(2)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内容、目标及核心意義。
第七章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理論(2學時)
第一節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内涵及原則
第二節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
本章要求:(1)掌握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内涵及原則;(2)正确理解可持續發展的幾種觀點之間的相同點及區别;(3)了解對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造成影響的主要因素。
本章重點:(1)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内涵;(2)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
第八章可持續發展的指标評價體系(2學時)
第一節可持續發展指标體系的理論基礎
第二節可持續發展的單一指标方法
第三節可持續發展的多指标加權評價方法
本章要求:(1)了解可持續發展的評價指标以及評價指标體系;(2)掌握可持續發展指标體系構建的原則;(3)了解可持續發展的評價方法(單一指标方法和多指标加權評價方法)。
本章重點:(1)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标及相關指标評價體系的構建;(2)可持續發展評價的基本過程。
第九章循環經濟與循環社會(4學時)
第一節循環經濟
第二節循環型社會
第三節循環經濟的國際實踐
本章要求:(1)掌握循環經濟和循環社會的概念;(2)了解循環經濟所體現的新型觀念;(3)明确循環社會所包含的内容。
本章重點:(1)循環經濟和循環社會的概念;(2)循環經濟生态經濟的區别;(3)循環經濟與循環社會之間的區别。
第十章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本途徑(4學時)
第一節 <![endif]>基本措施與基本途徑
第二節 <![endif]>環境法制概述
第三節 <![endif]>清潔生産概述
第四節 <![endif]>生态環境保護
本章要求:(1)掌握實現可持續發展實施的基本途徑;(2)掌握清潔生産的定義及内涵;(3)理解循環經濟與清潔生産之間的聯系與區别;
本章重點:(1)可持續發展實施的基本途徑;(2)清潔生産的内涵。
教學大綱說明
一、教學目的、課程性質及教學任務與其他課程的關系,所需先修課程。
通過本門課程的學習需要學生了解當前人類所面臨的各種環境問題和資源短缺現象,在明确産生上述生态環境及社會發展障礙的基礎上,對當前人口發展狀況及與自然資源之間的關系能夠有一個更深層次的認識,培養學生高度的人類環境憂患意識,便于養成保護環境、節約能源的良好習慣。需要學生先修環境科學概論類課程。
二、教學要求及選編教材的依據。
總的教學要求是:
當前環境污染及資源短缺問題的成因及程度;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定義與發展曆程,循環經濟、清潔生産與傳統的環境污染末端治理之間的本質區别等幾個方面。理解可持續發展模式對與當前人類社會發展重要性是課程的重點。
選用教材依據:
周國強主編,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概論。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5,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也是許多國家重點大學也采用此教材。
三、教學環節和教學方法。
本課程采用課堂講授與自學、讨論、課程提問、習題、考試等各種形式相結合,采用闆書授課的教學手段。自學和讨論等教學形式要求學生在課外時間查閱有關參考書和文獻資料,加深對本課程基礎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拓寬知識面,為今後相關課程的學習打好必要的基礎。同時還要注重提高培養學生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
四、改革思路和說明。
力求把多媒體教學與闆書教學完美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