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農業資源與利用專業課程介紹
植物營養學
Plant Nutrition
課程編号:03600504j
适用專業:農業資源與環境
總學時數:48
總學分: 3
課程類型:專業基礎
先修課程:植物學,植物生理學,土壤學
大綱主撰人:孫磊
内容簡介
植物營養學主要内容包括:植物必需的大量元素、中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營養功能;有益元素的營養功能;土壤養分的生物有效性;植物對養分的吸收以及養分在體内的運輸和分配;化學肥料的性質和特點,以及肥料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和轉化過程;肥料對作物生長發育、産品品質以及生态環境的影響;各類肥料的有效施用與科學管理的原理與技術;有機肥料在高産、優質、高效農業持續發展中的必要性與作用。
教學大綱
一、課堂講授部分 48學時
(一) 各章節要點及授課時數
第一章 緒論 2學時
第一節 植物營養在農業科學中的地位
第二節 植物營養學的發展概況
第三節 肥料與人類生活和生态環境的關系
第四節 植物營養學的範疇及其主要的研究方法
重點講授植物營養學的概念、發展簡史和肥料與人類生活和生态環境的關系及主要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植物營養元素 10學時
第一節 植物生長必需的營養元素
第二節 大量元素的生理功能及缺素症
第三節 中量元素的生理功能及缺素症
第四節 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及缺素症
第五節 有益元素
重點講授營養元素的基本生理功能、典型缺素症狀及其基本原理。
第三章土壤養分的生物有效性 3學時
第一節 土壤養分化學有效性
第二節 土壤養分空間有效性
第三節 根系生長與養分有效性
第四節 植物根際養分有效性
重點講授養分從土體向根表的遷移方式及其影響因素;根際養分的動态變化規律。
第四章 養分吸收和運輸 3學時
第一節 養分進入根細胞的機理
第二節 影響根系養分吸收的因素
第三節 影響葉部養分吸收的因素
第四節 養分的運輸和再利用
重點講授影響養分吸收的因素;礦質養分在體内的運輸和再利用的機理。
第五章 礦質營養與作物産量和品質關系 2學時
第一節 源庫關系與産量
第二節 礦質營養對源庫關系的影響
第三節 礦質營養與品質的關系
重點講授礦質營養與源擴關系及源庫關系的調節。
第六章氮肥 6學時
第一節 氮肥的種類、性質和施用
第二節 氮肥在土壤中的轉化
第三節 氮肥對作物的影響
第四節 氮肥的有效施用
重點講授氮在土壤中轉化與氮肥的有效施用。
第七章磷肥 5學時
第一節 磷肥的種類、性質和施用
第二節 磷肥在土壤中的轉化
第三節 磷肥對作物的影響
第四節 磷肥的有效施用
重點講授磷在土壤中轉化與磷肥的有效施用。
第八章鉀肥 2學時
第一節 鉀肥的種類、性質和施用
第二節 鉀肥在土壤中的轉化
第三節 鉀肥對作物的影響
第四節 鉀肥的有效施用
重點講授鉀在土壤中轉化與鉀肥的有效施用。
第九章微量元素肥料 3學時
第一節 微量元素肥料的種類與特性
第二節 微量元素肥料在土壤中的轉化
第三節 微量元素肥料對作物生長、産量及品質的影響
第四節 微量元素肥料的有效施用
重點講授影響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土壤環境條件與科學施用原則。
第十章鈣、鎂、硫、矽肥 3學時
第一節 鈣肥
第二節 鎂肥
第三節 硫肥
第四節 矽肥
重點講授影響中量元素有效性的條件與科學施用原則。
第十一章複混肥料 4學時
第一節 複合肥料的概念及其發展動向
第二節 複合肥料的種類及施用
重點講授複合肥料的優缺點和發展趨勢。
第十二章有機肥料 3學時
第一節 有機肥料在可持續農業生産中的作用
第二節 有機肥料的種類、性質及有效利用
重點講有機肥的作用、施用的問題及有效利用。
(二)教材及主要參考書
1.教材
(1) 植物營養學(上冊),陸景陵主編,第二版,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3。
(2) 植物營養學(下冊),胡霭堂主編,第二版,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3。
2.參考書
(1) 高等植物的礦質營養 H.Marschner 著,李春儉等譯,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1。
(2) 現代化學肥料學,奚振邦主編,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
(3) 土壤與植物營養研究新動态,李春儉主編,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1。
(4) 土壤-植物營養學原理和施肥,魯如坤主編,化學工業出版社,1998。
(5) Principles of Plant Nutrition, K.Mengel. 1982
(6) Soil fertility and fertilizer John L Havlin,2006
教學大綱說明
一、教學目的與課程性質任務,與其他課程的關系,所需先修課程
植物營養學是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課程,是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的重要的專業課,農學、果樹、蔬菜、植保等專業的主要專業基礎課。植物營養學研究的對象是植物、土壤和肥料及其相互關系。本課程的任務是使學生掌握植物營養,土壤供肥能力與合理施肥的基本規律和研究方法、為以後的課程學習打下基礎,初步學會一些簡單的施肥方法。結合本課程的内容啟發學生利用期刊雜志獲得植物營養方面的新知識和新技術。本課程與其他課程關系密切,尤其與植物生理學、土壤學關系最為密切。學習本課程之前,需先修植物生理、土壤學。
二、教學要求及選編教材的依據。
1、了解植物必需營養元素的功能,缺素症狀及影響養分吸收的條件,土壤中養分的生物有效性及礦質營養與源庫關系及其調節;
2、掌握化學肥料在土壤中的轉化(包括揮發、淋溶、固定和釋放)規律,以及合理施用和提高肥料利用率的途徑;
3、了解有機肥的培肥改土作用,有機肥和化肥配合施用的必要性,稭稈還田的技術要點及有機肥料的無害化處理。
針對教學目的要求,選用全國高等農業院校統編教材《植物營養學》作為教材。
三、教學環節和教學方法
采用以課堂講授為主的教學方法,以多媒體教學為手段,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啟發式、課堂提問等方式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帶着問題學習,積極思考,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結合慕課教學,進行課堂反轉,充分調動學省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發揮學生的創造性,豐富教學内容。
四、改革思路和說明
積極改善教學條件,提高教學效果,采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以圖文并茂的形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學習,加深對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