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崇德 尚學 敬業 創新

人才培養

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

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人才培養 >> 本科生教育 >> 培養方案 >> 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 >> 正文

農業資源環境

   發布時間:2021-02-25         浏覽次數:

農業資源環境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一、培養目标

培養具有紮實的農學、地學、化學、生物學及管理學基礎和良好創新意識,掌握農業資源與環境科學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夠在農業、林業、水利、環保、國土資源等部門和單位從事土壤與肥料、資源管理、環境保護、生态建設方面的教學、科研、技術開發與推廣、相關管理工作的高素質應用技術人才。

二、培養要求

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要求畢業生達到以下培養标準

(一)具備農業資源與環境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

1.具備較強的數理化基礎和計算機知識。

2.掌握植物學、植物生理學、生物化學、農業氣象、微生物學、地質學等的基本理論知識。

3.具備較豐富的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等人文和社會科學知識。熟練掌握一門外語,借助科技字典,能順利地閱讀本專業文獻,并具備初步的口語交際能力。

(二)具有解決農業資源與環境領域的操作技能

1.具有土壤發生與分類理論,運用資源與環境信息基礎知識,掌握土壤和土地資源調查、評價及其利用規劃理論與方法;

2.具有植物營養學、肥料學基礎知識,掌握配方施肥與培肥土壤、農業污染控制與農業清潔生産技術;  

3.掌握現代土壤、植物和環境分析測試理論與方法,具備環境質量監測與農産品品質分析能力;

4.具備生态學、水利學等學科理論與方法,掌握水土保持、土壤改良和提高農業水資源利用效率技術;

5.熟悉國家、國際組織與機構的農業、資源與環境方面的法律法規,掌握我國農業、資源與環境方面的方針、政策,熟悉資源管理與環境控制工作程序;

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收集的基本方法,具有良好的從事本專業所需要的口頭與文字表達能力。

(三)有效的溝通與交流能力

1.能夠進行土壤改良利用、肥料加工産業有關文件的編撰,如:可行性研究報告、項目任務書、投标書等,并可進行說明與闡釋。

2.具備較強的與人溝通能力,能夠控制自我并了解、理解他人需求和意願。

3.具備較強的适應能力,自信、靈活地處理新的和不斷變化的人際環境和工作環境。

4.能夠跟蹤本領域最新技術發展趨勢,具備收集、分析、判斷、歸納和選擇國内外相關技術信息的能力。

5.具備團隊合作精神,并具備一定的協調、管理、競争與合作的初步能力。

(四)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體現對職業、社會、環境的責任

1.掌握一定的職業健康安全、環境的法律法規、标準知識,以及應遵守的職業道德規範。遵守所屬職業體系的職業行為準則。

2.具有良好的質量、安全、服務和環保意識,并承擔有關健康、安全、福利等事物的責任。

3.為保持和增強職業能力,檢查自身的發展需求,制定并實施職業發展計劃。

三、主幹學科

土壤學、植物營養學

四、主要課程

土壤學、植物營養學、土壤-植物-環境分析、植物營養研究法、土壤地理學、土壤調查與制圖、肥料加工學、作物施肥各論。

五、主要實踐教學環節

1.課程實驗:化學實驗、植物生理學實驗、基礎生物化學實驗、農業氣象學實驗、普通微生物學實驗、土壤學實驗、植物營養學實驗、肥料加工學實驗、植物營養研究法實驗、土壤-植物-環境分析實驗。

2.教學實習:

植物學實習:實習植物标本采集、植物的分類檢索和認知。

農業氣象學實習:地溫、氣溫觀測,輻射觀測,空氣濕度數據查算,太陽輻射量計算, 以及相關數據的整理與分析。

地質學實習:觀察水侵蝕、搬運與沉積作用特點;劃分地層;觀察典型地質構造,認識褶皺、斷層,羅盤的使用和産狀要素的測量,繪制路線剖面圖、素描圖。

土壤綜合實習:土壤剖面觀測技術和土壤分類及識别。野外調查區域的土壤形态特征、理化性質和成土因素的描述;掌握土壤調查和制圖的一般程序。

肥料加工學實習:參觀肥料生産企業的生産工藝、流程和主要設備。

3.生産實習:參與農業生産實踐和管理、肥料企業營銷、生産加工等。

4.科研訓練:參與指導教師科研項目和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

5.社會實踐:參與公益性活動,支農服務志願者。

6.畢業論文(實習:參與指導教師科研項目,完成課題實驗設計、試驗實施、測試分析、結果分析、撰寫論文和論文答辯環節。

六、修業年限及授予學位

四年;農學學士

七、教學計劃表

見附表 1。

八、課程拓撲圖

見附圖 1。

九、知識能力結構分解表

見附表 2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