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應用氣象學專業課程介紹
農業氣象學
Agrometeorology
課程編号:03600911z
适用專業:應用氣象學、農業資源與環境本碩博班
總學時數:48
總學分:3
課程類型:專業課
先修課程:大氣物理學、農學基礎
大綱主撰人:孫彥坤
内容簡介
農業氣象學是研究農業生産與氣象條件之間相互關系和規律的大氣科學重要分支。本課程重點介紹光照、溫度、水分、二氧化碳等氣象要素對作物生長發育、産量品質的影響規律及調控技術,以及農業氣象防災減災、農業應對氣候變化、農業氣候資源高效利用等方面的基本原理、應用和服務保障前沿動态。《農業氣象學》課程系統深入地闡述了農業生物、農業生産過程與氣象條件的相互關系和作用規律,具體分析農業生物和生産過程對氣象條件的定量要求、農業氣象災害的風險評價,揭示有關生物物理、化學過程中的關鍵參量和物質交換、能量轉化過程等基本原理。
教學大綱
課堂講授部分
(一)分章節列出标題、各章節要點及授課時數
第一章緒 論(4學時)
第一節農業氣象學研究内容
第二節農業氣象模式發展舉例
第三節農業氣象學研究方法
※本章要點:了解氣象學和農業氣象學的定義、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基本研究方法;了解農業氣象學模式的的發展。
第二章太陽輻射與農業生産 (10學時)
第一節植物的光學特性
第二節光照長度對植物的影響
第三節光照強度對植物的影響
第四節不同光譜成份對植物的影響
第五節光能利用率及其提高
※本章要點:了解輻射的概念和測量物理量;了解植物的光學特性;掌握光照強度、光照長度和不同光譜成分對植物的影響;理解光能利用率及其提高途徑。
第三章溫度與農業生産(10學時)
第一節溫度的農業意義)
第二節三基點溫度、界限溫度)
第三節溫度強度與農業生産
第四節積溫學說及其應用
第五節溫度不适導緻的農業氣象災害
※本章要點:讓學生了解大氣溫度的基本測量方法;認識溫度對農業生産的重要意義;掌握三積點溫度和界限溫度的定義;掌握積溫的求算和用途;了解由于溫度不适所導緻的農業氣象災害。
第四章 水分條件與農業生産(10學時)
第一節水對農業生産的重要性
第二節SPAC系統
第三節SPAC系統水分傳輸
第四節土壤水分與作物生長
第五節土壤水分調控
※本章要點: 通過講解使學生了解水分條件對農業生産的重要性;掌握SPAC系統及其水分傳輸;了解土壤水分與作物生長的關系。
第五章 溫室氣體、風與農業生産(6學時)
第一節大氣溫室氣體基礎知識
第二節溫室氣體對農業生物的影響
第三節 <![endif]>全球氣候變暖的農業應對
第四節風對農業生産影響及防控
※本章要點:掌握大氣溫室氣體的基礎知識及其對農業生物的影響;了解如何應對全球變暖;了解風對農業生産的影響及防控。
第六章 農業氣象模型基礎(8學時)
第一節模型的概述
第二節建模基礎與過程
第三節作物生育期模型
第四節作物幹物質模型
第五節農田土壤水分動态模型(講授、自學視頻課各2學時)
※本章要點:掌握模型的概念與建模過程;了解作物生育期模型、作物幹物質模型、農田土壤水分動态模型。
(二)教材與主要參考書
1.教材:
農業氣象學原理 申雙和景元書主編 氣象出版社 2017年
2.主要參考書:
農業氣象學姜會飛主編 氣象出版社 2013年
高級作物生理學 王建林關法春主編 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 2013年
農業氣象學原理 馮秀藻陶炳炎主編 氣象出版社 1991年
農業氣象學 中國農業大學農業氣象學專業編 科學出版社 1982年
中國農業氣象學 中國農業科學院主編 中國農業出版社 1999年
World Meteorolgy Organization Guide to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Practices,2010
Elsevier Science Agriculture and Forest Meteorology,Amsterdam,2015-2019,Netherlands
教學大綱說明
一、教學目的、課程性質
《農業氣象學》是面向高等院校應用氣象學專業所開設的專業主幹課程,掌握農業氣象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是開展農業氣象科研、業務和服務工作所必須的前提知識,有助于農業氣象工作者開展農業自然資源評價與利用、種植制度的優化和布局、作物長勢監測和産量預報、農業防災減災、設施農業環境調控、農業病蟲害氣象監測預測、農業應對氣候變化等工作,為農業微氣候、農業氣象預報、農業定量遙感等學習打下基礎。
二、教學要求及選編教材的依據。
(1)培養學生農業系統工程觀點思維與創新性思維。除輻射、熱量、水分和溫室氣體對農業生産影響的基本概念與基本理論介紹外,課程加強了農業氣象知識綜合性與跨學科性,拓寬與新增了農業氣象模式和農業災害風險評價等内容。
(2)注重農業氣象學基本理論與實踐性、應用性相結合。精選全國不同區域農業氣象實際案例,強化教學改革與教學研究,新編選擇題、填空題與簡答題,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學習風格者的需求,能增強學生、學習者分析解決農業氣象生産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
(3)構建與科研、業務緊密聯系的《農業氣象學》課程知識體系。課程團隊依托中國氣象學會農業氣象與生态氣象委員會挂靠單位學科優勢,注重農業氣象學主要知識點與實例融合,緊密聯系農業氣象、農業生産、氣候變化等科研與業務實際,思路清晰,通俗易懂。
本課程選用氣象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氣象局、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共建項目資助精品教材,暨“十三五”江蘇省高等學校重點教材(編号2016-2-033),版本新,實用性強,密切聯系氣象學熱點問題。
三、教學環節和教學方法。
本課程的教學環節包括堂講授、網絡在線直播、課學生自學視頻課、實驗、習題、答疑、期末考試等環節和方法。
四、預備知識。
學生應預先學習掌握《普通氣象學》或《大氣物理學》、《農學概論》或《作物栽培學》、《植物學》、植物生理學等課程中有關天氣、氣候的大氣科學基礎知識及作物生長的農學知識。
五、常見問題。
本課程部分圖片來自書籍、網絡、會議等,為教學需要而借鑒,在此對原創者一并表示感謝。如果涉及到您的權益,請發郵件至appmet@nuist.edu.cn聯系。課程平台尊重老師、專家與同學建議,共創文明學習與交流平台。
六、改革思路和說明。
在網絡在線課堂講授的同時,針對目前氣候變化等氣象熱點問題組織學生讨論、查閱資料,引入學生進行課堂講解的環節,采用啟發式和案例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為紮實掌握本門課程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