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應用生物科學專業課程介紹
真菌學概論
Introductory Mycology
課程編号:03600050z
适用專業:應用生物科學
總學時數:32
總學分: 2
課程類型:專業必修
先修課程:普通微生物、微生物生态學、微生物生理學、微生物遺傳學
大綱主撰人:徐傑
内容簡介
真菌學是生命科學的重要基礎之一,是基礎理論較強的一門應用科學。該門課程主要介紹真菌分類學、真菌比較形态學、真菌生理學、真菌生态學、真菌地理學、真菌遺傳學等。揭示了真菌生存和發展的規律,進而使學生獲得利用、控制和改造真菌的知識和技能。
教學大綱
課堂講授部分
(一)分章節列出标題、各章節要點及授課時數
第一部分:緒論 2學時
知識單元:真菌學的研究内容及其發展曆史和研究現狀。
知識點:1.真菌學的發展史(理解,核心)
2.真菌與人類生産生活的密切關系(理解,核心)
第二部分:真菌學生物學基礎理論 17學時
知識單元:真菌的營養體結構特點、真菌的生長方式、真菌的生殖類型、真菌的遺傳學特點、腐生真菌和寄生真菌種類。
知識點:1.絲狀真菌和單細胞真菌營養體特點(理解,核心)
2.菌絲的變态和特殊營養體類型(理解,核心)
3.絲狀真菌和單細胞真菌生長方式和機制(理解,核心)
4.真菌生長的兩型現象(理解,核心)
5.真菌生長的測定方法、環境因子對生長的影響與極端環境的耐受性(理解,核心)
6.真菌的無性繁殖和孢子類型(理解,核心)
7.真菌的有性生殖、性的親和性、性細胞結合方式及孢子類型(理解,核心)
8.真菌的遺傳學特點(理解,核心)
9.脈孢菌及其遺傳分析(運用,核心)
10.異核現象和準性生殖(理解,核心)
11.腐生真菌的分解作用(運用,核心)
12.腐生真菌的群落和演替(理解,核心)
13.真菌引起的物質腐敗(運用,核心)
14.真菌毒素(理解,核心)
15.人體真菌病的類型及特點(理解,核心)
16.植物體寄生真菌侵染階段(理解,核心)
17.識别現象(理解,核心)
18.真菌在植物中的定居和感染(理解,核心)
20.真菌對植物正常生長和生理過程的幹擾(理解,核心)
第三部分:真菌的系統進化及分類學知識
知識單元:真菌在自然界的地位及系統進化、真菌的基本類群及其分類概況、壺菌門、接合菌門、子囊菌門、擔子菌門和半知菌類的概述及分綱特點 13學時
知識點:1.真菌的基本類群(理解,核心)
2.真菌的命名及數量評估(理解,核心)
3.真菌的主要分類系統(運用,核心)
4.壺菌門概述(生活習性、營養體、無性繁殖、有性生殖、分類)(理解,核心)
5.壺菌綱的代表目特征介紹(理解,核心)
6.接合菌門概述(理解,核心)
7.接合綱的代表目特征介紹(理解,核心)
8.子囊菌門形态特征及分類(理解,核心)
9.半子囊菌綱形态特征及分類(理解,核心)
10.不整囊菌綱形态特征及分類(理解,核心)
11.核菌綱形态特征及分類(理解,核心)
12.腔菌綱形态特征及分類(理解,核心)
13.盤菌綱形态特征及分類(理解,核心)
14.蟲囊菌綱形态特征及分類(理解,核心)
15.擔子菌門概述(理解,核心)
16.冬孢菌綱形态特征及分類(理解,核心)
17.層菌綱形态特征及分類(理解,核心)
18.腹菌綱形态特征及分類(理解,核心)
19.半知菌類概述(理解,核心)
20.芽孢綱形态特征及分類(理解,核心)
21.絲孢綱形态特征及分類(理解,核心)
22.腔孢綱形态特征及分類(理解,核心)
(二)教材與主要參考書
1.基本教材:《普通真菌學》,邢來君等編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主要參考書:
《真菌學基礎》,J.H.柏内特著,劉錫進等譯,科學出版社。
《菌物學概論》,C.J.阿曆索保羅,C.W.明斯著,餘永年等譯,中國農業出版社。
《真菌分類學》,邵力平等編,中國農業出版社。
教學大綱說明
一、教學目的、課程性質及教學任務與其他課程的關系,所需先修課程。
本課程是研究真菌的形态、生理、遺傳、分類等問題的綜合性學科,是應用生物科學專業的必修課。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現代生物技術在真菌學中的應用,了解真菌與人類的關系,掌握真菌在工業、農業和醫療衛生方面的應用,重點掌握真菌形态學、生理學、生态學、遺傳學、分類學領域的基礎知識。需要先修普通微生物、微生物生态學、微生物生理學、微生物遺傳學等課程。
二、教學要求及選編教材的依據。
真菌學是生命科學的重要基礎之一,是基礎理論較強的一門應用科學。該門課程主要介紹真菌分類學、真菌比較形态學、真菌生理學、真菌生态學、真菌地理學、真菌遺傳學等。揭示了真菌生存和發展的規律,進而使學生獲得利用、控制和改造真菌的知識和技能。要求學生了解真菌與人類的關系,掌握真菌在工業、農業和醫療衛生方面應用;重點掌握真菌形态學、生理學、遺傳學、分類學領域的基礎知識。
三、教學環節和教學方法。
本課以課堂講授的方式進行,采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輔助教學。課堂教學與學生的課後複習、讨論及專題講座相接合,并注意通過各種渠道保持與學生的聯系。
四、改革思路和說明。
随時了解學生們對教學的意見和要求,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不斷更新現代化教學手段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