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崇德 尚學 敬業 創新

人才培養

農業資源與環境(本碩博)

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人才培養 >> 本科生教育 >> 培養方案 >> 農業資源與環境(本碩博) >> 正文

普通微生物學

   發布時間:2021-02-28         浏覽次數:

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農業資源與環境(本碩博班)專業課程介紹

普通微生物學

Microbiology

課程編号:03600028j

适用專業:農業資源與環境(本碩博班)

時:48學時

分:3學分

課程類型:專業基礎

先修課程:有機化學,生物化學類課程

大綱主撰人:金羽

内容簡介

微生物學是生命科學七大基礎課之一。本課程主要面對生物科學、生物技術、生态學和環境科學四個專業的本科學生授課。主要講授内容是微生物發展的曆史、微生物的形态結構、營養和代謝特征、遺傳規律、生态和系統分類、免疫學等内容。

教學大綱

課堂講授部分

(一)分章節列出标題、各章節要點及授課時數                                                                                                        

緒論2學時)                  

本章要點:理解與掌握微生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及作用,微生物的特點,微生物學的研究對象與任務以及微生物學的發展簡史。

第一章   原核微生物的形态、構造和功能8學時)

第一節 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結構特征

第二節細菌

一、細胞形态、構造及功能

二、細菌群體形态

第三節 放線菌

第四節  藍細菌

第五節 支原體、立克次氏體與衣原體

本章要點:學習和掌握原核和真核細胞的基本結構與功能;了解二者之間的主要區别。重點是細菌細胞的特點、細胞壁結構與革蘭氏染色原理。掌握細菌、放線菌、藍細菌的基本形态、繁殖方式及種群代表。

第二章   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構造和功能(6學時)

第一節真核微生物概述

第二節酵母菌

第三節 絲狀真菌-黴菌

第四節  大型子實體真菌-蕈菌

本章要點:學習和掌握各類真核微生物的個體形态與特點,尤其是它們的繁殖方式與生活史。

第三章   病毒和亞病毒6學時)

第一節病毒

第二節 亞病毒因子

第三節 病毒與實踐

本章要點:學習病毒的定義、基本形态結構和化學組成。重點是噬菌體的繁殖方式和特點。

第四章   微生物的營養和培養基6學時)

第一節微生物的6類營養要素

第二節微生物的營養類型

第三節營養物質進入細胞的方式

第四節 培養基

本章要點:學習和掌握微生物的營養特點、營養類型和營養吸收的機制,微生物生長規律以及影響生長的主要環境因子。  

第五章   微生物的新陳代謝4學時)

第一節 微生物的能量代謝

第二節 分解代謝和合成代謝的關系

第三節 微生物獨特合成途徑舉例

第四節 微生物的代謝調節與發酵生産

本章要點:學習和掌握代謝中的酶、呼吸作用、發酵作用、肽聚糖的生物合成。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長及其控制6學時)

第一節 測定生長繁殖的方法

第二節 微生物的生長規律

第三節 影響微生物的主要因素

第四節 微生物培養法概論

第五節 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本章要點:學習和掌握微生物的生長規律,重點是細菌的生長曲線,以及掌握生長曲線對發酵生産和食品行業的指導意義。掌握有害微生物的控制的方法和規律。

第七章    微生物的遺傳變異和育種  6學時)

第一節 遺傳變異的物質基礎

第二節 基因突變和誘變育種

第三節 基因重組和雜交育種

第四節 基因工程

第五節 菌種的衰退、複壯和保藏

本章要點:學習和掌握各類微生物的遺傳模式與特點,基因工程的原理。掌握菌種的衰退、複壯和保藏原理與方法。

第八章    微生物的生态4學時)

第一節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與菌種資源的開發

第二節 微生物與生物環境間的關系

第三節 微生物與自然界物質循環

第四節 微生物與環境保護

本章要點:學習和掌握生态概念,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質循環中的作用,微生物之間相互關系,微生物與植物相互作用。

教學大綱說明

一、教學目的、課程性質及教學任務與其他課程的關系,所需先修課程

通過本課程的系統學習,使學生掌握有關微生物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及應用微生物學理論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主要掌握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的形态特征,非細胞生物的結構和屬性,微生物的營養、代謝,微生物的生長與環境條件,微生物生态、遺傳、傳染與免疫的基本理論和知識。微生物學是研究微生物細胞形态結構、生理生化、遺傳變異及其生态環境的課程。它即是現代生物科學、生物工程、生物技術和相關學科的基礎,又是處于生物科學前沿的極具潛力的獨立學科,是生物科學、生物技術、生物工程、環境工程專業的必修課。要求學生掌握微生物學的基礎理論和基本實驗技術。微生物學是生态學專業的學位課程,在本學科中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通過本課程的系統學習,使學生掌握有關微生物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及應用微生物學理論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為後續學習的環境學、污水處理生物工藝學、環境監測等專業課程奠定必要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技能。先修課程為基礎生物學、生物化學。

二、教學要求及選編教材的依據

總的教學要求是:

通過本課程的系統學習,使學生掌握有關微生物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及應用微生物學理論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

選用教材依據:

周德慶主編的微生物學教程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國家教委重點教材,許多國家重點大學也采用此教材。

三、教學環節和教學方法。

本課程是一門專業基礎理論課,以講授環境學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為主。課堂教學采用啟發式、提問式、點撥式等教學方法。

四、改革思路和說明。

以多媒體課件為輔助教學手段,采用啟發式教育,布置網上查閱資料,撰寫小論文。在問題式教學,探究式教學,傳統授課教學的基礎上,通過增加“專家講座”教學、組織課堂讨論與互動、引入教學動畫與視頻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幫助學生深入理解不同類群微生物的結構特征、繁殖方式及培養特征。結合近年來微生物學領域最新研究成果在各交叉學科的應用等激發學生獲取知識的興趣和動力。在講解各部分内容時注重将微生物學與各領域的實踐相結合,引入微生物在農業、工業及環境領域應用的最新技術及成果,注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知識綜合運用的能力。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