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農業資源與環境(本碩博班)專業課程介紹
土壤地理與調查
Soil geography and survey
課程編号:03600909z
适用專業:農業資源與環境(本碩博班)
總學時數:48 理論學時:48 實驗學時:0
總學分:3
課程類型:專業課
先修課程:土壤學,農業氣象學,植物學
大綱主撰人:姜佰文、馬獻發
内容簡介
該課程主要介紹土壤的形成因素,成土過程,土壤分類的基本理論;中國主要土壤類型、地理分布規律及其在農業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并根據區域土壤存在問題,提出土壤改良的基本途徑和方法。同時,講述土壤資源調查與評價的原理和操作技能,如何識土、辨土、診斷土壤性質;在傳統土壤調查基礎上,介紹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及無人機等新技術分析評價土壤資源。
教學大綱
一、課堂講授部分
(一)<![endif]>分章節列出标題、各章節要點及授課時數
第一部分 土壤地理學
緒論(2學時)
第一章 土壤的發生與分布(4學時)
第一節土壤形成因素
第二節土壤形成過程
第三節土壤剖面形态
第四節土壤地理分布
※本章要點:土壤剖面形态與地理分布之間的關系。
第二章 土壤分類(2學時)
第一節土壤分類的目的和原則
第二節我國現行分類制及我省土壤分類
第三節歐、美土壤分類概況
※本章要點:中國土壤分類體系及其在東北地區土壤分類上的應用情況。
第三章 黑龍江省的主要土壤類型(8學時)
第一節 棕色針葉林土
第二節 暗棕壤
第三節 白漿土
第四節 黑土
第五節 黑鈣土
第六節 草甸土
第七節 沼澤土、泥炭土
第八節 鹽堿土
第九節 風沙土
第十節 水稻土
※本章要點:地帶性土壤黑土、暗棕壤、黑鈣土的形成過程,發育程度的描述、農業應用與土地保護措施的實施。
第四章 其他地區的主要土壤(6學時)
第一節 華北及淮北平原主要土壤
第二節 長江中下遊平原的旱地土壤
第三節 黃土高原的主要土壤
第四節 西北幹旱地區的主要土壤
第五節 江南地區的紅壤和磚紅壤
第六節 雲貴高原的黃壤
第七節 紫色土
※本章要點:紅壤、磚紅壤和黃壤的地理分布、形成過程,發育程度的描述、農業應用與土地保護措施的實施。
第二部分 土壤調查與制圖
緒 論(0.5學時)
第一節 土壤調查與制圖的概念與作用
第二節 土壤調查與制圖的發展概況
第三節 土壤資源調查與評價課程的專業地位
※本章要點:理解與掌握土壤調查與制圖定義、對象、内容及任務;了解土壤調查與制圖意義、發展概況和在專業教學中的地位。
第一章 土壤調查制圖的準備工作(1.5學時)
第一節 明确任務、拟定工作計劃
第二節 資料的收集與分析
第三節 調查物質的準備
※本章要點:了解土壤調查的組織工作;了解土壤調查物品的準備;掌握搜集資料與分析。
第二章 成土因素與區域景觀研究(4學時)
第一節 氣候因素研究
第二節 地形因素研究
第三節母質因素調查研究
第四節水文因素研究
第五節 生物因素調查研究
第六節時間因素調查研究
第七節人為因素調查研究
第八節 成土因素的綜合分析
※本章要點:了解成土因素在土壤調查中意義;重點掌握成土因素調查方法。
第三章 土壤剖面性态的觀測研究(6學時)
第一節 土壤剖面及其設置與挖掘
第二節 土壤剖面點地表狀況的描述
第三節 土壤剖面形态觀察與描述
第四節 土壤剖面理化性狀的簡易測定
第五節 土壤标本的采集與剖面攝影
※本章要點:掌握土壤剖面點的設置原則;重點掌握土壤剖面形态描述;了解土壤理化性狀的野外簡易測定方法;掌握土壤樣品的采集方法。
第四章 土壤圖的繪制(4學時)
第一節 土壤分類與土壤草圖繪制
第二節 土壤草圖繪制的精度和詳度要求
第三節 土壤圖斑界線的勾繪
第四節 土壤圖的編制
※本章要點:重點掌握土壤概查路線的選擇和原則;了解土壤分類系統;重點掌握野外土壤草圖測制。
第五章土壤調查成果的整理與總結(2學時)
第一節 原始資料的審核
第二節 組織土樣化驗
第三節 調查與分析資料的整理
第四節 土壤圖的整理
第五節 <![endif]> 土壤調查報告的編寫
※本章要點:掌握資料整理;了解室内分析方法;重點掌握土壤圖的清繪過程與方法。
第六章遙感土壤制圖(6學時)
第一節衛星圖像特征和應用評述
第二節地物解譯的理論基礎
第三節衛片解譯标志、解譯方法和步驟
第四節衛片土壤測圖與編圖
※本章要點:了解航空相片判讀技術;掌握航片進行土壤普查的方法和程序。
第七章現代土壤制圖技術(2學時)
第一節 3S技術應用評述
第二節遙感地物解譯的理論基礎
第三節遙感解譯标志、解譯方法和步驟
第四節遙感土壤測圖與編圖
第五節空間數據的輸入與處理
第六節空間分析
第七節 3S 在土壤制圖中的應用
※本章要點:了解航空相片判讀技術;掌握航片進行土壤普查的方法和程序;了解空間數據輸入與處理、空間分析的方法;掌握利用3S 進行土壤制圖的方法和程序。
(二)教材及主要參考書
1.教材:
張鳳榮,土壤地理學,中國農業出版社,2016
馬獻發,土壤調查與制圖,中國林業出版社,2017
2.主要參考書:
潘劍君. 2010.土壤調查與制圖(第3版)(高) , 中國農業出版社
潘劍君.2008 .土壤資源調查與評價.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
朱克貴主編,土壤調查與制圖,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年第2版
劉黎明主編. 土壤資源調查與評價. 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4
倪紹祥編著. 土地類型與土地評價概論(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教學大綱說明
一、教學目的、課程性質及教學任務與其他課程的關系,所需先修課程。
土壤地理與調查是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本碩博班)的專業課,它是以物理、化學、地質學及岩石和礦物學、土壤學為主要基礎課,是土壤學的後續和分支。它以獨立曆史自然體——土壤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其發生、發展條件、過程、各類土壤的剖面形态、肥力屬性、存在的主要問題、利用、改良和培肥的方向,達到定向調控土壤肥力、保持好土壤資源,為農業生産服務。,培養學生野外研究土壤和環境的工作能力,要求學生學習土壤資源調查與評價的原理和操作技能,并學會識土、辨土、診斷土壤性質,掌握分類土壤、評價土壤資源和編繪土壤圖及相關圖件的方法,同時掌握應用遙感技術進行土壤資源調查。
它緊密聯系農業生産是農業的基礎學科。本課程與其他課程關系密切,尤其與土壤學,關系最為密切。學習本課程之前,需先修土壤學。
二、教學要求及選編教材的依據。
土壤形成深受環境條件的影響,它的形态特征、屬性等均與所處生物氣候條件是統一體。土壤類型的分布既表現出明顯的地理分布規律,也顯示出區域性。主要要求如下:
1.必須了解五大自然成土因素即:氣候、地形、生物、母質和時間對土壤形成的作用及生物因素的主導作用;
2.掌握主要成土過程,如腐殖質的積累過程、泥炭化過程、潴育過程、潛育過程、鈣化過程、白漿化過程、粘化過程、鹽化和脫鹽化過程、堿化和脫堿化過程等;
3.熟悉土壤分布的地帶性與區域性,要掌握黑龍江省地帶性土壤和非地帶性土壤;
4.了解中國現行土壤分類制(1988)和美國分類制的标準及區别,要逐漸介紹中國土壤系統分類(修改版);
5.講授黑龍江省主要土類、亞類,盡量拓寬知識面,增加新的信息,反映出本學科發展動态。
6.課堂講授采用多媒體教學,增加學生對自然景觀、各類土壤的分布、形态等感性認識;通過野外教學實習,使學生熟悉野外認土的原則和方法,驗證講授的土類知識。實習的土類有:暗棕壤、白漿土、黑土(南部及北部地區)、黑鈣土、草甸土、鹽堿土及風砂土。在黑龍江省對上述土類的分布、自然景觀、成土過程、剖面形态、主要屬性、肥力狀況及生産性能,存在主要問題及改良、培肥途徑,有較全面了解,并能使學生獨立操作識别。
選用教材依據:
選用由馬獻發主編,2017年出版的國家林業局十三五規劃教材《土壤調查與制圖》。與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土壤調查與制圖(第三版)》2010年的教材相比,本教材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應用性。本教材内容編排上,删減土壤分類的内容,該内容在土壤地理學已做講解;增設土壤調查與制圖的實習實踐環節,更注重學生理論與實踐結合;在土壤調查與制圖中新技術上,增設獨立章節,重點講述3S技術在現代土壤調查應用原理和關鍵技術。在土壤調查與制圖的基本原理和技術的講述上,盡量應用北方土壤類型和特點進行舉例說明,便于學生理解和注重土壤分布區域性特點。
三、教學環節和教學方法。
本課程是一門專業理論課,以講授土壤地理與調查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為主。課堂教學采用啟發式、提問式、點撥式等教學方法。
四、改革思路和說明。
力求把多媒體教學與闆書教學完美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