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也有些地方将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看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
“涼風遙夜清秋半,一望金波照粉田。”在我國古代,許多文人墨客的詩詞歌賦中都常常提到“中秋”、“賞月”之詞。據史籍的記載,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唐書·太宗記》便有“八月十五中秋節”的記載。從熟悉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到“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些浪漫的文化為中秋發展迎來了關鍵時期,繼而形成了形式多元、内涵豐富的中秋文化,奠定了流衍至今的中秋節俗的文化基調。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于“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于明代文學作品。《西湖遊覽志餘》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在中秋之夜
我們與家人一起
聞着陣陣桂香
飲一壺美酒
食一塊月餅
同望一輪明月
願國興家和,月圓人安。